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。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“候平均温度”,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℃以下,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节气的活动及饮食习俗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一:啃秋
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称“咬秋”,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,时逢立秋,将其咬住。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“咬秋”,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。其实,西瓜、土豆、玉米,凡是秋天地里生长的农作物,都能拿来啃一啃、咬一咬。即表现了对酷暑已去的欣喜,也寄托了秋收的喜悦。成人可以和孩子准备秋天的食物(西瓜、橘子、山芋等)一起啃秋,感受立秋节气的快乐。
二:悬秤称人
清朝时,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,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,体重减轻叫叫“苦夏”。那时的人们认为,既然瘦了就需要“补”,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“贴秋膘”。成人可以在这天和孩子一起量体重,和立夏当天记录的体重进行对比。
三:贴秋膘
民间有句俗语:立秋到,贴秋膘,冬去春来身体好。秋季,用味厚的食物补偿苦夏的亏空,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,俗称“贴秋膘”。孩子年龄较小,消化能力较成人弱一些,且现在还在夏季的状态中,不需要“大补”,成人可以在立秋这天带着孩子来一点较清淡滋补类的“贴秋膘”,如粥类、汤品等,让孩子通过美食了解节气的美好祈愿。
四:摸秋
“啃秋”之外,还有“摸秋”一说。相传民间俗语,“八月半摸秋不算偷。”“摸秋”,有点儿真实版“偷菜”的意思。为了图个好彩头,丢了“秋”的人家从不叫骂,即便晚上“抓”到了“偷瓜贼”也多一笑而过。这一天晚上,无论男女,或独自行动或成群结伴,到别人家的田地里“摸”些新鲜农作物。在有些地方,大人会让小孩到别人家的田中摘取各种农作物。孩子“摸”来不同的蔬果,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,而被“摸”的人家也代表着丰收。
现在没有这样的环境条件,而且这样也不是很“可爱”,成人可以换着一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这个习俗,可以准备多种农作物,放在小箱子里或者放在篮子里用布盖上,让孩子摸一摸并猜一猜这是什么,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农作物,并体验丰收的喜悦。
关于“摸秋”起源的传说不少。其中一个颇为动人。元朝末年,淮河流域一支农民起义军纪严明,从不侵犯农名财产。一次,起义军在淮河流域露宿,深夜几位战士饥饿难忍,在菜谱中摘取一些瓜果充饥。主帅得知后想要严惩战士,却被百姓劝阻。为了给战士开脱,百姓编造了一个“八月半摸秋不为偷”的说法,无心插柳,这一习俗便被保留了下来。